主页 > 新闻中心 >

Ateganosine的研发历程

        2025-09-04 10:08              


        从分子设计到临床前验证的关键节点 每一种新型药物的诞生,都是科研人员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探索的结果,Ateganosine也不例外。从最初的分子设计理念,到体外实验的初步验证,再到动物模型的系统评估,其研发历程中每一个关键节点的突破,都为最终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回顾Ateganosine的研发之路,不仅能了解其科学背景,更能感受生物医药研发的严谨与艰辛。


         Ateganosine 的研发始于 “解决传统核苷类药物痛点” 的分子设计理念。2010 年前后,科研团队在总结传统核苷类药物(如阿昔洛韦、恩替卡韦)的临床应用问题时发现,这类药物普遍存在 “细胞穿透性差、易被酶降解、靶向性不足” 三大痛点 —— 导致生物利用度低、药效有限、不良反应多。基于此,团队提出了 “通过分子结构修饰,优化核苷类药物性能” 的研发目标:一方面,在核苷的碱基部分引入疏水修饰基团,增强药物的细胞膜穿透性,同时减少肠道与体内酶的降解;另一方面,在核糖部分进行构型调整,提升药物与靶酶(如 DNA 聚合酶、TK1)的结合亲和力,增强靶向性。经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的模拟筛选 —— 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评估数千种修饰方案与靶酶的结合能,最终确定了 Ateganosine 的核心分子结构:在腺嘌呤碱基的 6 位引入氟代苄基,在核糖的 2' 位引入甲基,这一结构既保留了核苷类药物的作用基础,又优化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性能。

       2012-2015 年,Ateganosine 进入 “体外实验验证” 阶段,这是研发历程中的首个关键突破期。体外实验是评估药物活性与安全性的初步环节,团队首先在细胞模型中验证其抗病毒与抗肿瘤活性:在 HBV 感染的 HepG2.2.15 细胞模型中,Ateganosine 展现出显著的病毒抑制作用 —— 当药物浓度为 1μmol/L 时,HBV DNA 水平下降 60%,且随着浓度升高,抑制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增强;在肺癌 A549 细胞模型中,药物能显著抑制细胞增殖,IC50(半数抑制浓度)为 0.8μmol/L,低于传统化疗药物顺铂(IC50 约 2μmol/L),表明其抗肿瘤活性更强。同时,体外安全性评估显示,Ateganosine 对正常细胞(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肝细胞 L02)的毒性较低,治疗指数(TI,半数致死浓度 / 半数抑制浓度)大于 50,远高于传统药物(通常 TI 约 10-20),提示其安全性优势。此外,团队还通过酶动力学实验,明确了 Ateganosine 与靶酶的结合机制 —— 其与 HBV DNA 聚合酶的解离常数(Ki)为 0.12μmol/L,是恩替卡韦(Ki 约 0.3μmol/L)的 2.5 倍,证实了其更高的靶酶亲和力。

      2016-2019 年,Ateganosine 的研发进入 “动物模型验证” 阶段,这是向临床转化的关键一步。动物实验需全面评估药物的体内药效、药代动力学与安全性,为后续临床试验设计提供依据。在 HBV 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团队通过口服给药(每日一次,剂量 10mg/kg),连续治疗 4 周后,小鼠血清 HBV DNA 水平下降 90%,肝脏 cccDNA 水平下降 50%,且小鼠未出现明显的肝肾功能异常;在裸鼠荷瘤模型(接种肺癌 A549 细胞)中,药物治疗组的肿瘤体积平均缩小 55%,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 60%,且未观察到明显的体重下降、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了 Ateganosine 的体内过程 —— 大鼠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达 70%,代谢半衰期约 5 小时,组织分布广泛且肝脏富集性好。此外,长期毒性实验(大鼠连续给药 6 个月)显示,药物对心脏、肝脏、肾脏等主要器官无明显损伤,也未发现致癌、致畸、致突变风险,为其安全性提供了长期数据支撑。

       2020 年至今,Ateganosine 的研发进入 “临床前优化与申报准备” 阶段。基于前期研究发现的问题,团队对药物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针对药物代谢半衰期较短的问题,开发了 Ateganosine 的前药剂型 —— 通过在分子结构中引入可生物降解的酯键,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前药的代谢半衰期提升至 12 小时,可实现每日一次给药;针对靶向性不足的问题,研发了肝靶向脂质体剂型,使肝脏药物浓度提升至原来的 1.5 倍,进一步增强药效。同时,团队已开始准备临床试验申请(IND)所需的资料,包括药物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非临床安全性数据等,目前正与药监部门沟通,计划在未来 1-2 年内提交 IND 申请,启动 I 期临床试验。

       回顾 Ateganosine 的研发历程,从分子设计到临床前验证,每一个节点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尽管研发之路仍有挑战,但前期积累的扎实数据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临床试验的启动,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这一潜力药物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责任编辑:香港祺昌医药公司)



联系祺昌

24小时服务热线:(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

祺昌医药有限公司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