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作为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长期以来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带来了沉重负担。其中,非输血依赖性 β 地中海贫血(NTDT)作为常见类型之一,患者虽无需频繁输血,但慢性溶血、贫血及相关并发症仍严重影响其生存状态。近年来,新型药物 Pyrukynd(Mitapivat)的获批与应用,为这一群体带来了突破性的治疗选择,重新点燃了患者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地中海贫血由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异常,根据受累基因的不同,主要分为 α 和 β 地中海贫血。其中,非输血依赖性 β 地中海贫血患者因体内仍能合成部分功能性血红蛋白,无需像输血依赖性患者那样定期依赖输血维持生命,但慢性溶血引发的贫血、骨髓过度造血、骨骼病变、铁过载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
传统治疗方案中,对于 NTDT 患者多以对症支持为主,如定期监测铁负荷、使用铁螯合剂减少铁蓄积,或在贫血严重时进行短期输血。然而,这些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红细胞的生成与存活状态,患者仍需面对持续的疲劳、生长发育迟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医学界一直迫切需要一种能针对疾病核心机制、有效改善溶血和贫血状态的创新疗法。
Pyrukynd 的作用机制:直击红细胞代谢核心
Pyrukynd 的活性成分 Mitapivat 是一种口服丙酮酸激酶(PK)激活剂,其作用机制直指红细胞能量代谢的关键环节。正常红细胞中,丙酮酸激酶负责催化糖酵解途径的最后一步反应,生成三磷酸腺苷(ATP)—— 这是红细胞维持形态和功能的重要能量来源。而在包括地中海贫血在内的溶血性疾病中,红细胞内的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导致 ATP 生成不足,红细胞膜稳定性下降,易发生破裂(溶血),进而引发贫血。
Mitapivat 通过特异性激活红细胞内的丙酮酸激酶,增强其催化活性,促进糖酵解过程,增加 ATP 生成,从而改善红细胞的能量供应。这一作用不仅能提高红细胞的存活率,减少溶血发生,还能促进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从源头提升血红蛋白水平,实现 “标本兼治” 的效果。这种针对红细胞代谢缺陷的精准干预,标志着地中海贫血治疗从对症支持向病因治疗的重要转变。
临床试验数据:疗效与安全性的双重验证
Pyrukynd 在 NTDT 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已通过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得到充分验证,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包括 HOPE-2 试验和 HOPE-Kids 2 试验。
HOPE-2 试验针对成人和青少年 NTDT 患者,结果显示,接受 Mitapivat 治疗的患者中,近半数(40%)在治疗 12 周后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线显著提升(≥1.0 g/dL),且这一改善能持续维持至治疗结束。更重要的是,血红蛋白的提升与患者疲劳症状减轻、生活质量评分提高直接相关,切实改善了患者的日常功能。此外,试验还观察到患者的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红细胞生成活性)增加,间接证明药物对红细胞生成的促进作用。
在儿童患者中开展的 HOPE-Kids 2 试验进一步证实了 Pyrukynd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试验纳入 6-17 岁的 NTDT 患儿,治疗后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同样呈现显著改善,且药物耐受性良好。这为儿童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了重要的治疗依据,有助于更早干预疾病进程,减少长期并发症的发生。
安全性方面,Pyrukynd 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腹泻、腹痛等,多为轻度至中度,且多数可通过对症处理或调整剂量缓解。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重大安全隐患,这为其长期应用奠定了基础。
临床应用前景:从治疗突破到未来探索
(责任编辑:编辑露露)
联系祺昌
24小时服务热线:(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