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endia(非奈利酮)作为 2 型糖尿病相关肾病(DKD)的长期治疗药物,其疗效的充分发挥离不开科学的长期管理。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而言,建立涵盖 “监测 - 剂量调整 - 生活干预” 的全流程管理方案,是确保用药安全、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

血钾监测是长期管理的核心。高钾血症是 Kerendia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可能因患者肾功能变化、合并用药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导致血钾水平波动。因此,需分阶段制定监测计划:治疗前 3 个月为 “密集监测期”,用药前、用药后 1 周、4 周、8 周、12 周各检测 1 次血钾,明确患者血钾基线及对药物的反应;治疗 3-6 个月为 “稳定调整期”,若血钾持续稳定在 3.5-5.0 mmol/L,可延长监测间隔至每 6 周 1 次;治疗 6 个月后为 “长期维持期”,若血钾仍稳定,可每 3 个月监测 1 次。若期间出现血钾轻度升高(5.1-5.5 mmol/L),可通过调整饮食(减少高钾食物摄入)、增加饮水量(每日 1500-2000mL)促进钾排泄,无需暂停用药;若血钾>5.5 mmol/L,需立即暂停 Kerendia,待血钾降至 5.0 mmol/L 以下后,以原剂量的 50% 重新起始治疗,并缩短监测间隔至每 2 周 1 次。
肾功能动态评估是调整剂量的重要依据。长期用药过程中,需每 3 个月检测 1 次 eGFR 和尿白蛋白 / 肌酐比值(UACR):若 eGFR 持续稳定或下降速度减缓(每年下降<5 mL/min/1.73m²),UACR 较基线降低≥30%,说明治疗有效,可维持当前剂量;若 eGFR 在 3 个月内下降>10%,需排查是否存在脱水、低血压、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等诱因,排除诱因后仍持续下降,需将 Kerendia 剂量减半;若 eGFR 降至<25 mL/min/1.73m²,需暂停使用 Kerendia,此时患者肾小管排钾能力显著下降,高钾血症风险急剧升高,且药物疗效可能减弱。需注意的是,用药初期出现的 eGFR 短暂下降(幅度<10%)多为药物引起的肾脏血流动力学调整,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停药。
生活方式干预是长期管理的重要补充,可与药物协同发挥作用。饮食管理方面,需遵循 “低蛋白、低盐、低钾、低 GI” 原则: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 0.8-1.0 g/kg 理想体重,选择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减少植物蛋白摄入;每日盐摄入量<5 g,避免咸菜、酱菜、加工肉等高盐食物;每日钾摄入量 2000-2500mg,减少香蕉、橙子、土豆、菠菜等高钾食物;选择全谷物、杂豆类、新鲜蔬菜等低 GI 食物,配合降糖药物稳定血糖,避免高血糖对肾脏的持续损害。
运动管理方面,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强度以心率控制在(220 - 年龄)×60%-70% 为宜。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防止血压骤升或低血糖。此外,戒烟限酒(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25 g,女性<15 g)、控制体重(BMI 维持在 18.5-24.0 kg/m²)、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均有助于改善肾脏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增强 Kerendia 的治疗效果。
用药依从性管理也不容忽视。DKD 患者常需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易出现漏服、错服情况。建议患者使用药盒分装药物、设置手机提醒,或记录用药日记,确保每日按时按量服用 Kerendia;若出现乏力、头痛等轻微不良反应,需及时与医生沟通,不可自行停药,医生会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联合用药缓解症状。
实践表明,科学的长期管理能让 Kerendia 的疗效最大化。某临床随访研究显示,严格遵循管理方案的患者,肾功能衰竭风险降低 23%,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 18%,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40%。这意味着,长期用药管理不仅是 “安全用药” 的保障,更是 “有效治疗” 的关键。
(责任编辑:香港祺昌医药公司)
联系祺昌
24小时服务热线:(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