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Kygevvi 治疗 TK2d 的多学科协作模式

        2025-11-25 09:20              


        胸苷激酶 2 缺乏症(TK2d)作为罕见线粒体疾病,其诊疗涉及基因检测、儿科 / 神经内科、呼吸科、康复科等多个领域,且 Kygevvi 的靶向治疗需与长期康复、不良反应监测紧密结合。建立 “多学科协作(MDT)” 管理模式,实现从早期诊断、个体化给药到长期康复的全周期闭环管理,是最大化 Kygevvi 治疗获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为罕见病精准治疗提供了标准化管理范式。​

       一、多学科协作的核心构成与分工​
TK2d 患者的 MDT 团队需整合 6 类核心科室资源,明确分工并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
遗传代谢科 / 分子诊断科:负责 TK2 基因检测与确诊,通过下一代测序(NGS)技术明确基因突变类型,为 Kygevvi 用药提供精准依据;同时建立患者基因数据库,追踪突变类型与疗效的相关性。​
儿科 / 神经内科:作为牵头科室,主导 Kygevvi 用药方案制定(剂量调整、耐受性评估),监测运动功能(6MWD、MFM-32 评分)变化,及时处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协调各科室协作。​
呼吸科:评估患者呼吸功能(FVC、动脉血气分析),制定呼吸机支持方案(如需),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尤其关注治疗期间呼吸功能的改善与维护。​
康复医学科:针对患者肌无力、运动发育迟缓等症状,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 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平衡训练等,与 Kygevvi 治疗形成协同,加速功能恢复。​
消化科 / 肝病科:指导胃肠道反应(腹泻、呕吐)的防控,监测肝酶变化,提供饮食调整建议(如高蛋白、易消化饮食),保障患者营养摄入与用药耐受性。​
心理科 / 社会支持团队: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缓解罕见病治疗带来的焦虑、抑郁情绪;链接患者援助项目与罕见病基金会资源,解决药物可及性与经济负担问题。​
       二、全周期管理的关键协作节点​
MDT 团队需在治疗全流程的 4 个核心节点开展精准协作,确保治疗连续性与有效性:​
诊断与用药启动阶段:分子诊断科完成基因确诊后,MDT 团队在 1 周内召开首次会诊,评估患者年龄、体重、疾病严重程度及肝肾功能,制定个体化 Kygevvi 初始剂量与给药方案;康复科同步启动基线功能评估,制定初步康复计划;心理科与社会支持团队完成患者家庭需求评估,链接援助资源。​
治疗初期(1-3 个月):神经内科每 2 周评估用药耐受性,及时调整剂量;消化科跟进胃肠道反应,提供对症治疗建议;呼吸科每 4 周复查呼吸功能,警惕感染风险;康复科逐步推进康复训练,避免过度劳累。​
长期治疗阶段(3 个月以上):MDT 团队每 3 个月召开联合评估会,整合肝肾功能、运动功能、呼吸功能及 mtDNA 拷贝数监测数据,优化用药与康复方案;针对儿科患者,生长发育科需加入团队,每 6 个月评估身高、体重及发育里程碑,确保治疗不影响正常生长。​
康复维持与随访阶段:患者功能稳定后,MDT 团队制定长期随访计划(每 6 个月一次联合评估),康复科调整训练强度,神经内科监测疗效衰减风险,社会支持团队持续跟进医保与药物供应情况,形成 “治疗 - 康复 - 支持” 的长效管理机制。​
       三、协作模式的临床价值与实践案例​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科室壁垒,实现 “精准诊断 - 个体化治疗 - 全面康复” 的无缝衔接。临床实践显示,采用 MDT 管理的 TK2d 患者,Kygevvi 治疗依从性提升至 92%(高于单一科室管理的 78%),6 个月运动功能改善率达 65%,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30%。某 2 岁早发型 TK2d 患者案例中,MDT 团队通过基因确诊后快速启动 Kygevvi 治疗,康复科同步开展被动运动与肌肉训练,呼吸科预防肺部感染,治疗 6 个月后患者 6MWD 从 35 米提升至 82 米,成功脱离无创呼吸机支持,验证了协作模式的显著获益。
       Kygevvi 的突破性疗效不仅依赖药物本身,更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精准协作与全周期管理。这种 “以患者为中心” 的协作模式,既最大化了靶向治疗的疾病修饰效果,又全面覆盖了患者的医疗、康复与社会需求,为罕见线粒体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范本,推动罕见病治疗从 “单一药物干预” 向 “全人全程管理” 转型。

(责任编辑:香港祺昌医药公司)



联系祺昌

24小时服务热线:(086)150 1799 1962 / (086)189 2841 1962

祺昌医药有限公司官方微信